前段时间,一个在二线城市的博士朋友说他单位招人,问我这边有没有相关专业的博士推荐。
我说:“除了你我不认识这个专业的博士哈哈,硕士倒是有,你们要招几个人?”
朋友:“硕士的话想来都可以试试,不过我们单位招博士是给编制的,硕士就没有编制了。”
朋友单位不错,一直以来听他说的各种福利都很好,包吃包住,每个月还有过千的餐补和其他补贴,综合收入小一万,而且平台前缀好,项目也很有发展前景。
虽然硕士暂时没有编制,不过这情况在当下的环境也挺普遍。于是我点点头,问起他们单位的硕士待遇,单位考编难度如何等。
没想到他面露尴尬:“一般一百多个硕士竞争一个岗位的编制,硕士待遇工资月到手五千,其他福利该有的都有,和编内一样,但是硕士是聘用制,不过单位不交公积金哈。”
听他这么一说,我不禁思考:没有公积金,招录比还“百里挑一”,明明待遇不高,这么多人扎堆报考,这是为什么呢?
01.
城市不同,待遇具有相对性
首先,这位博士朋友的所在城市是一座房价友好的二线城市。
大部分高学历人才毕业时找工作,往往对标的是一线城市的待遇。对比之下,关心的都是大厂给多少年薪,沿海城市给多少安家费等等。于是,当其中一部分高学历人才,把简历投向二三线城市时就会发现,这待遇的落差有点大。
一线城市的公办单位,硕士到手5k起的单位也有;新一线城市的高校招新老师,到手四五千是普遍情况;对于房价相对较低的二线城市来说,月薪五千左右,包吃包住,还有其他补贴收入等,综合收入虽然没有大城市多,但是可支配收入却多了不少。相对同城市其他居民的平均收入,已然是较高收入的群体了。
02.
公积金的按需价值
从单位角度看,事业单位有自己的公积金账户,正式工不仅交,而且比例高,纳入实名制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不仅缴纳公积金,还会有职业年金。但如果是单位里的聘用制员工,由于待遇标准不同,一些单位并不会将其纳入单位账户上统一缴纳。
既然事业单位不给自己交公积金,那为什么还有硕士愿意去呢?
①第一种原因,过渡性工作。很多硕士刚一毕业就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,找一家稳定性高、待遇还行、事少、离家近的单位“骑驴找马”,刚毕业,暂时没有买房计划,也不打算长久待下去,所以有没有公积金并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事情。
并且很多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单位,是打算未来一段时间考编留在本单位,现在的打算只是熟悉工作和建立人脉,有更多的时间备考,尽快上岸,比几个月的公积金更重要。
②城市房价友好,没有购房压力。公积金最大的作用是公积金贷款。很多人之所以选择非一线城市发展,很大概率选择自己的家乡所在地,家里自带房产,个人没有购房压力。
即便不是本地人,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以高学历人才的经济条件来说,并不一定需要公积金贷款,甚至工作几年就可以全款购置不动产。
当然,如果是北上广深或一些省会城市,公积金贷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可以省下不少钱。
03.
工作压力较小,自主时间多
明明待遇不高,却不缺人报考的这类型事业单位,最大的优点往往就是“稳定”。
用那位博士朋友的话:“小城市的事业单位比大城市来说,人员关系更稳定,我们单位基本不会开人,岗位也是定好的,一个萝卜一个坑,基本没有变动,没犯重大错误也不会开除聘用员工。”
一些高水平的平台单位,总是用一些很难达到的工作考核指标给员工上任务和压力,动辄完不成任务,就要收回大额补贴,以此变相降低待遇。
但一些清闲岗位的事业单位,工作内容相比起来简单轻松,据这位博士朋友透露,他们单位有的岗位招来硕士,只需要他们写一些文书,时不时给领导看一下,可能就是一周的工作了。
与此同时,个人能够在自己生活上分配的时间也就更加自由。
这样的话,即便单位收入不高,但是有额外时间去做一些其他的兼职工作,例如家庭教师之类,因为在二三线城市来说,高学历人才的数量还是比较稀缺的。
而且,之所以岗位编制是“百里挑一”的,也能侧面感受到单位能拿出来的空岗位少,这也是因为单位在职员工工作稳定,有人做事的话,单位不会轻易换人。
综上所述,关键是做好职业规划,按需求职,才是“先就业再择业”的正确打开方式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