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六年出生的我,从小家境算得上优越,父母是当地有名国企员工,虽然九十年代末下岗了,但有保险,有退休金,丝毫没能降低我的生活质量。
我自小就读于父母单位办的学校,学费全免,师资力量还相当不错,虽不是贵族公子哥儿,却也是享受了很好的优质资源。高考的时候,一般般的成绩,只能上普通二本学校。
01.
本硕相连,无缝衔接
学校一般其实没啥,但我很难过的是专业被调剂了,原本想学习英语,却被调剂到了社会工作,这是学校当年新开的专业,分数不算高。一入学我就开始使劲折腾,一心想要转专业,但却在考试中未能拔得头筹,只得作罢。
于是乎,就好好享受大学生活吧,别人是花前月下,而胖胖的、矮矮的、黑黑的我,由于性格比较内向,惧怕与人交流,在感情生活上一无所获。投身学习吧,在书的海洋里,喜欢的竟都是与专业不相符的。所以,大四的时候,我决定继续读书,通过考研转专业来“逆天改命”。
凭借着英语不错的优势,我比较轻松的考上了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,但期间也是有波折的,原本报名近代史专业,初试成绩也不错,但面试环节却落后了不少,大概是由于形象不佳吧,没办法,我被调剂到史学理论专业,但好在是留下来了。
02.
先苦后甜,成功读博
由于所学专业是比较理论和偏的,我又只能苦读圣贤书,恶补专业之短,但终究是隔行如隔山,拼尽全力依然有些吃力。好在,只需要发表一篇文章就能毕业,还有助学金、奖学金补贴生活,所以研究生阶段还是比较顺利的。
更好的事情还在后面,研三一开学,得知我的硕导成功晋升为博导了,开心的我简直做梦都要笑醒,假如,接着读完博士,我也就才31周岁,到时候衣锦还乡,成功入职高校简直就是指日可待。
可天下从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,导师一眼就能看穿我的小九九,他提醒我不努力也轮不到我,更何况联系过他的人已经有很多了。于是,我再一次凭借英语这一点点长处,成功脱颖而出,而那些联系过导师的人,无一英语上线,所以我成了板上钉钉的那个人。然后,接下来的四年,在导师的帮助之下,两篇核心成功出炉,顺利拿到了毕业证。
03.
初入职场,苦乐并存
第一时间,我回到了家乡入职一所公办师范专科的学校,有编制。
同事们会不解地问,一个博士怎么来专科了,怎么不去本科?我才不在意,在父母身边多好,干嘛要背井离乡,况且还有10万元一次性的安家费和前三年每月2000的补贴。一开始入校的时候,因为新学期的课程早已排完,没有课可以上的我只能暂时担任辅导员,而这个角色竟然一干就是五年这一个聘期,说好的专业课教师职位遥遥无期。
进入这所大学以后最大的感触是,辅导员竟然是要无处不在。
学生的日常管理,比如请假、走读、违纪等各方面的日常行为,我必须要审批;
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也是要管的,包括奖学金、荣誉称号、助学金、助学贷款等等,这些工作需要一系列证明材料和程序;
宿舍管理工作,组织开展学生宿舍安全卫生检查,加强学生内务整治;
思想政治教育,是辅导员最基本的职责,要时刻关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、世界观、人生观,开班会、做宣传,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以及思想政治状况;
就业指导工作,协助学校做好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;
系部的党建工作,学生党员的发展与管理,学生支部的三会一课、组织活动等等,都要积极配合辅导员的工作。
总之,一年365天,一天24小时,手机随时开着,人更要随时待命。我很不解,领导招我一博士来就是为了干这些吗,其实高中毕业生足以胜任这些,反而让我离自己的专业越来越远了。可是有什么办法呢,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为每月5000大洋(前三年加2000补贴是7000元)考虑,我就这样煎熬着、忍耐着,一年四季,春夏秋冬。
04.
无奈跳槽,世事无常
今年三月份,五年合同到期,我开始思索未来的出路,留下吧,必将是继续打杂的日子,走吧,往哪里走呢?恰赶上当地疫情严峻,居家办公的日子让我有了足够时间思考人生,未来遥遥无期,一个光杆司令其实也没有太多想法。
后来,我看到省会一所高职院校招聘博士思政课教师,给出的条件是30万安家费,我承认我心动了,于是开始备考。不需要笔试,直接面试,领导只是简单询问了基本情况,并提了一些科研要求。那时候我才知道,所谓的30万是分两步走的,第一步只有15万,然而还得是税后哈。至于另外一半,我现场就已经决定放弃了,因为条件之苛刻,我认为能达到的人应该不会来这里。
更悲哀的是,一报道,我又成了一名新兵,万事从头我不怕,但各种打杂的工作却又开始重蹈覆辙了,一下子让我心塞了。而且,职业院校,即使是思政专业,也很热衷于比赛,课堂教学好像都是副业,这一点恰恰又不是我所能胜任的,原本以为的科研、学术,似乎又有点渐行渐远了……
